金庸逝世,一代大侠落幕
第2155期文化产业评论
还没从李咏逝世的悲伤中还转过来,我们又听到了金庸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一代文学大师、武侠小说泰斗人物就此辞世,享年94岁。金庸一生传奇,笔下江湖更是造就了华人文坛奇观,他的逝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现当代以来最富中华特色的武侠文化的落幕。
作者 | 李卓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李卓
正文共3033字 |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金庸。
一个承载了无数少年梦想的名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纵笔一生,留下的十四部经典武侠小说不仅念起来如诗如画,他更是为80后、90后带来了无限的记忆与梦想。然而,2018年10月30日,据报道,金庸逝世,享年94岁。
在此,文化产业评论仅以此文,悼念一代大师的离去,怀念一个时代的落幕。
武侠:最具中国特色的流行文化
在中国,甚至是华人圈层中,如果说最具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武侠文化当仁不让。
中华的武侠精神可能需要追溯到老庄之道和墨翟之说。道家中的游世思想与墨子所提倡的“兼爱”思想可以说是武侠精神的萌发,而《史记》当中的《游侠列传》则首次以文学艺术形象展现了“侠”的魅力:“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在清代后期,《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侠义公案小说开始出现流行,给近代的《明清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奠定了基础,而这些武侠小说,都统称为旧派武侠小说。
新派武侠小说在五十年代中期的香港诞生,以梁羽生先生的《龙虎斗京华》为开山之作,随后金庸、古龙两位大家登台,开启了一个动人的武侠时代。1955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继梁羽生之后,在《新晚报》发表武侠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
纵观梁、金、古三大武侠大家之作,可以发觉,梁先生文字风格较文雅,文学底蕴浓厚;古龙先生着墨放荡不羁,飘逸潇洒;而金庸老先生,则是公认的武侠文化集大成者。
金庸的武侠作品有三大魅力:其一,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其二,跳脱题材,消解暴力;其三,剖析人性。
我们上面提到武侠精神的起源更多的来自于墨家和道家,自由、不羁、普爱天下人是侠的最初原意,这倒更像古龙先生的武侠;而金庸先生的武侠却似乎沉重了很多——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先生作品早期对侠义精神的解释,以《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形象为典型。这种“天下为公”的思想其实更接近于儒家的“仁爱”,强烈的入世精神和道德责任感的艺术形象屡屡在金庸先生的笔下出现。中后期,尤其是以《天龙八部》为代表,金庸先生的作品则把儒释道融合在一起,萧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虽匈奴之血,然颇具儒家之风;段誉潇洒不羁,天真浪漫,虽饱学天龙寺教诲,却有一股子道家的风范;虚竹老实勤恳,慈悲为怀,虽成逍遥派掌门,但骨子里依然是一个忠诚的小和尚。而到了金庸先生的后期,明显我们可以看到他尝试摆脱“侠的重担”,让武侠精神中的“游”的精神回归。《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便是一例,最终《鹿鼎记》的韦小宝可以说彻底完成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精神解构和重新阐释,就此金庸封笔。
而武侠文化最大的话柄就是暴力。侠,放荡不羁、快意人生,但解决手段却是武斗、暴力,这种题材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落入血腥残忍、渲染仇恨的桎梏。而金庸的小说,则用道德和文字美学消弭了题材中的暴力因素。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总归是真善美的胜利,虽然曲折(或者不完满),但丑恶最终终将终结。在金庸的笔下,武功招式五花八门,加上老先生流畅的笔法,武斗不再是丑恶的暴力,反而像舞蹈般悦目。
1981年邓小平接见金庸
不过有两个例外,《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前者我们下文再谈,后者则是典型的“不完美的喜剧结局”,恶人最终都得到了终结,天下重归太平,但是代价是所有人都所求不得(甚至在新版修订中,段誉最终连王语嫣都没有得到。)
而这种春秋笔法,则是金庸先生对人性、对人生的体味体悟、辛酸咀嚼之后的结果。像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谈到“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后期的作品,以《笑傲江湖》为典型,小说明面依旧写的是武侠,但背后深藏着对政治与权力的思考若然纸上——君子剑岳不群的堕落、东方不败的变态、左冷禅的阴险、任我行夺得大权的野心,甚至是林平之这些角色,与主角令狐冲的对比,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被名誉、仇恨、利益和权力异化的人。与之前作品的对比,《笑傲江湖》武林中的勾心斗角达到了一个巅峰。
正是金庸文学中这三大魅力,造就了集大成于一身的武侠文化,一个被承认为经典的武侠文化,一个流传近70年仍魅力不减的武侠文化。
一个属于全体华人的共同文化基因。
金庸IP与文化模因
文化模因(memo)是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是1976年由理查·道金斯在《The Selfish Gene( 自私的基因)》。这个概念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民族文化、文化圈层、文化壁垒、文化传承等命题。模因的概念用另一个方式解答了文化传承:文化就像基因一样,一代一代的烙印、一代一代的传播,变成一个人、一群人共同的特征。这有些像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我们上一部分用了很长的篇幅讲武侠文化和武侠精神的传承变革,就是想说,武侠文化很大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一代将要流传下去的模因,一种文化记忆,一种文化精神。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缅怀纪念金庸先生的原因所在,是他发扬、宏大了这个叫做“侠”的文化模因。
在近日发布的《2017—2018年度IP评价报告》中,智库从电影、连续剧、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动画、漫画六个领域、300个文化产品、274个IP中评选的最有价值的中国IP,金庸的《天龙八部》独占鳌头。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金庸的小说滋润了一代香港民众;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陆开始悄然流传金庸的作品;1979年,研究金庸作品的首倡由厦门大学发起;同年,台湾远景出版社正式授权出版《金庸作品集》;1980年,大陆发行金庸小说(三联版)1985年,大陆第一篇金庸研究论文出现;1988年以后,“金学”蔚然成风;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推出《金庸作品集》大陆简体字版;2002年,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新修订版金庸全集。
而金庸小说为中国文化产业可以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据统计,以金庸小说为改编的影视作品近百部,例如最早在1964年上映的,由峨嵋电影公司制作、李化为导演、江汉,欧嘉慧,上官玉等人主演的《雪山飞狐》,刘镇伟在1993年执导的《东成西就》;香港无线制作的82版《天龙八部》;乃至去年蒋家骏执导,杨旭文、李一桐主演的《射雕英雄传》。
在游戏产业中,由搜狐畅游研发运营的《天龙八部online》网络客户端游戏和移动游戏已经成为网游金庸IP改编最为成功的典型;而在1996年由台湾河洛工作室研发的武侠RPG游戏《金庸群侠传》更是一代玩家的记忆;以及1997年智冠科技发行的《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2011年搜狐畅游发行的《鹿鼎记online》、麒麟游戏发行的《书剑恩仇录ol》、2012年完美世界发行的《神雕侠侣ol》等等。
这些文化产品,不仅仅代表着金庸武侠文化的魅力和衍生,也将成为金庸武侠文化的注脚,让侠义文化、武侠文化成为烙印在华人文化中的模因,世代传承。
结语
继梁羽生、古龙之后,金庸也走了,他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充满了侠义、自由、担当、浪漫的记忆。金庸虽然走了,但是这个无限遐想和无限给养的武侠世界,将永远流传下去。
//主题阅读//
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微店上单独购买笔记本